|
青山煤礦,始建于1954年5月1日,取名“五一”平洞。從這天起,按照煤炭規劃,為了多出煤、快出煤、出好煤,青礦人發揮了大干、實干、苦干、拼命干的精神和特別能戰斗的工作作風,平均年產煤炭66萬噸,為支援國家“四化”建設添磚加瓦,給“煤城”萍鄉也增添了一份絢麗而多彩的光環,更加顯現了紅色安源的色彩。
青山礦區地處安源區青山鎮馬嶺山,生產基地和人居住房、辦公室、俱樂部、生產車間等占地面積約為1.2平方公里。上世紀60、70年代,包括市水泥廠、萍礦水泥廠、青山鎮屬企業職工、家屬近兩萬余人在此生活和工作,人口密度達到高峰,經濟也處于最鼎盛階段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時過境遷。由于體制改革和其他各種因素,礦區環境日益惡化:空氣質量差,亂搭亂建現象嚴重,生活質量下降,礦區內居民怨聲載道,不惜當房奴蝸居遷徙,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礦區群眾出現大撤離。
隨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號角吹響,青山鎮黨委、政府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發展理念,下定決心做好礦區改造工作。鎮里和社區迅速成立了工作組進駐礦區,從意識形態宣傳開始,墻報、板報、公益廣告、宣傳單、宣傳小冊子隨處可見,全面貫徹落實反腐倡廉、勤政廉潔、掃黑除惡、創建文明城市、城鄉環境整治行動。同時,加大投入財力、物力、人力對青山社區進行老舊社區改造,立竿見影,效果顯著,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。
自去年5月以來,礦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在這變化的背后,作為一名親身感受的群眾,看到了青山鎮黨委、政府、社區工作者、志愿者、項目施工者夜以繼日、埋頭苦干、兢兢業業、忘我工作的作風。
八一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許金蓮,娘家婆家4位老人身患不同程度的疾病,臥床不起,她不僅要照顧4位老人,又要加班加點走家串戶,及時收集改造意見建議,宣傳改造政策,做好部分不理解、不支持群眾的思想工作。社區負責人李珊、彭桂華帶領黨員志愿者彭桂祥、童珠連等每天駐扎在施工工地,清理垃圾打掃衛生,協助整改工作,100多天從不缺席。在他們的帶領下,群眾自發拆除違建雜屋,讓出自留地。“我們家本來有個10多平方米的廚房搭在院子里,這一次改造全部拆除了,這是我們老百姓受益的工程,一定要支持。”小區居民們從開始的觀望到后來全力支持,改建施工在社區全體居民的齊心協力、共同努力下一路順利暢通。
現在社區還有了群眾文化廣場——八一廣場。這個廣場原來是職工家屬居住區,地勢高低不平,坡度大,地形地貌參差不齊,對于復雜的地形,項目負責人來到現場布置指揮,積極采納住戶的合理化建議,彌補不足和缺陷。經過改造,填充上萬噸泥土石料,因地制宜建起了群眾文化廣場。籃球場、休閑亭、綠蔭帶、廣場設施一應俱全,打球的、跳舞的、閑聊的三五成群好不熱鬧。
礦區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,到處鶯歌燕舞,舊貌變新顏,也吸引了不少遷出去的老住戶陸續返回。
告別灰蒙蒙的天,暗沉沉的地,雜亂無章的房屋,如今的青山礦區仿佛恢復了昔日盛產煤炭時的熱鬧場景,礦區居民在整齊潔凈、生機勃勃的居住環境中享受美好生活。
來源:萍鄉日報、美麗萍鄉
|
|